机械知识 > 机械技术
+

科学技术史-1.1原始时代的科学技术创造(2)

2020/2/23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文摘    阅读:1201

二、火的使用

    完成从猿到人转化的另一个标志性的关键步骤是获得使用,这是人类诞生过程中所征服和利用的第一种自然力。

    或是人类祖先经常遭遇的一种自然现象。雷电、火山、陨石、自燃等,都会引发大火。可以推断,猿人起初必定与其他动物一样,对火这种自然现象充满恐惧而尽量逃避。猿人队获得态度的变化,很可能是由于通过长时间的观察,逐步发现了获得一些有利的方面。如:绝大多数猎物都惧怕火;被火烧过的动物、植物果实或块根是味道更佳的食物;或可以带来温暖和光明,等等。考古证据表明,人类对火的利用从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最初用火的年代,但也可以大致划分出三个不同的时期。

    首先是偶然地利用天然火的时期。主要是在大火过后采集烧烤过的食物,以及应时地引天然火去攻击天敌或围猎各种野兽。虽然猿人这种直接利用天然火的活动无疑是被动的,也许还算不上是本来意义上 的“利用自然力”,但是,从怕火到设法利用火,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进步,也是猿人走出自然界的重要一步。几乎可以肯定,火的利用是大规模狩猎活动的起因。它的重要后果之一是导致猿人食物结构上的变化,从而使猿人的体质和生理上发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考古发现,距今约300 万年前的东非猿人已经有了用火的痕迹,但却没有保存火种的证据。据推测,这个时期大约经历了约200万年。

    其次是有意识地人工保存天然火种的时期。天然火并不是随时都有的.而猿人对火的需要却越来越变得是经常性的。止是这种生存的需要,使猿人逐步掌握了延续火的燃烧和保存火种的方法、在活动于约180万年前中国云南元谋人的遗址中,就发现有许多炭灰的痕迹,表明他们已经能够延续地使用火、而距今约五六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则肯定能够保存火种,在他们居住过的山洞中,就有最厚达好几米的灰烬-据推测,当时很可能是由猿人群体内部的专门成员分工负责保持火种的燃烧。目前已经公认.“北京人”是有效的使用天然火的代表。无论如何,人工保存火种的意义在于,它使火这种盲目的自然力都变成了可以驯服的力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伴侣和手段。

    最后是能动地人工取火的时期。由于天然火的非经常性、保存的火种又会由于意外因素而熄火,猿人大概正是由此产生了人工取火的迫切愿望;另——方面,在制作石器时石块的撞击会产生火星,可能又给猿人以启迪(人工取火与制造工具肯定是相辅相成的)。于是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古人(早期智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而中国古代则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根据人类学对现代原始部落的考察,燧石取火和钻木取火的方法仍然被采用,证明这两种方法至少是可行的。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使人类对火的控制和使用获得了完全的自由。这是人类征服和能动地使用火这种自然力的最终标志。

    火的使用和取火方法的发明,对人类的诞生和演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火可以烧裂巨石,为制造石制工具及其他器皿提供了更为合用的石材;或可以帮助人们调整箭杆、手柄及木矛的曲直,或经过火烤使木矛的矛锋变得坚硬,从而得到更得心应手的工具;火是狩猎的有效武器,可以驱赶大型猎物,使之落入陷阱;或能够提供有利于消化和吸收的熟食,有助于提高人的身体素质,特别是脑的发育;或能吓退凶猛的野兽和其他各种天敌,有效地保护人类的栖息地;火能够祛除山洞中的潮湿,或烘干地穴,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火有驱寒保暖的功效,可以帮助人类度过寒冷的季节,也使人的活动范围有可能扩大到高纬度区域;火还可以烧空树干,形成独木舟,承载人们横绝江河,向更广泛的地域迁徙等等。

    人类的祖先正是在学会使用火,并越来越充分、越来越有效地使用火的过程中,最终走出了蒙昧,开始创造着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史。无怪乎考古学家把从猿到人的演化形容为这样一幅图景:猿人以挺直的身体,从原始森林中走来,右手握着石斧,左手执着火把,以缓慢但却执著的步伐迈向人类文明。恩格斯对火的使用和取火方法的发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尽管蒸汽机在社会领域中实现了巨大的解放性的变革……但是毫无疑问,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不仅如此,摩擦生火及火的燃烧本身就是 ·系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结果,这个过程无疑会逐步丰富人们有关的自然知识,从而为烧制陶器、冶炼金属等标志着人类文明口;时代到来的活动提供了前提。

三、劳动分工与社会组织

    人类从诞生起就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不仅表现在其体质特征在演化中与自然界中的动物越来越不同,更重要的是人的活动在组织形式上与任何社会性动物都有本质的不同。

    人活动于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任何脱离群体的个体都无法独立生存下去。所以,为了求得自身生存,它们从一开始就必须采取群体活动。可以推测,与其他社会性的灵长目动物类似,初期的猿人群体内部没有明显的分工,群居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抵御敌害和哺育后代的需要。但在制造并越来越有效的使用工具后,采集活动得以进行。这样,就产生了分工的需要。

    最初的分工显然是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发生的,身强力壮的男子主要从事狩猎活动,而妇幼及老弱则主要从事采集活动。分工提高了原始生产力,扩大了剩余产品的数量,增加了人们非生产活动的时间,而这又反过来加速了分工的发展,并促进了群体内部社会组织的形成。例如,专门负责保存火种、专门负责保管和分配剩余产品的工作,逐渐成为一种特权,最终产生了氏族酋长。随着血缘氏族公社的扩大,这种原始社会组织的形式与功能也越来越复杂。

    劳动分工和社会组织是人类最终脱离自然界的重要标志。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像狩猎与畜牧业、农业灌溉、金属冶炼、制陶、酿酒等行业的劳动,都只有在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分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使群体内有可能指派一些固定的成员专门从事于工具和各种生活用具的制造。这就造成了每—种专门技能的定向积累,使各个行业的专项工具和工艺技术得以形成系列.使原始社会的工具和各种器皿日益多样化,服务于人们的多样化的活动和日益丰富多彩的生活。由此,人类开始了从弱势种群到强势种群、从被捕食者到捕食者、从被动地适应环境到有选择地利用环境的演化。

    虽然群内的分工是各项技术发明的起点,但真正具有社会发展意义的是行业分工。继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原始畜牧业与的原始农业大分工之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使原始手工业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这次分工的重大社会后果之一是个体劳动者的出现,随之是专业劳动经验、技能及技术产品的个人专有或者行业专有,从而这样的一些分工保证了技术的发展在各个行业内可以有系统、分类别的持续稳定地进行,从而形成了从历史的源头纵贯至现代社会的技术传统。反过来,分工又促进了人们的交往及产品交换等的发展。由此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社会性的大分工,其结果是使非生产性的商业作为联系所有各社会行业的枢纽,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部门。这样就使社会组织的样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早期的城市文明。一般而言,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特别是产品交换、劳动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从古代还是在现代意义上讲,城市都是作为劳动产品或商品的集散地而自发形成的,而且以商业为中起来的城市,主要是由手工业者、祭司、商人等组成的。

    最早的城市已经有了发达的分工和组织。由于有了剩余产品、剩余劳力和各项行业的专门化,城市不仅有发达的贸易中心,还出现了宗教磐祀活动以及庙宇等。原始城市发展一大社会后果是阶级分化,最终导致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国家产生。虽然奴隶制国家是社会上一部分成员对其他成员实施统治和奴役的政治法律制度,但“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正是这种社会不平等,使得它的某些成员可以有意志上的自由和足够多的闲暇时间去从事社会管理、公共事务、宗教、法律、艺术、科学等活动。

    这样,在原始技术在各个手工业行业中得到系统发展的同时,又为.进一步发展科学提供着越来越充分的可能。

1.2 科学产生的前提

    人类是自然界的对立物。有了人,有了越来越大规模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要求,便有了进一步了解自然、形成自然认识和科学知识的迫切需要。但是,与技术不同,科学知识不可能自发的形成,而只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深刻把握,是主体化的意识和能动性的思维的成果,并且必须是系统化的、有一定构造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尽管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开始为人们的精神活动(包括科学认识活动)逐步创造了必要的前提,但还是不可能产生科学,甚至不可能出现本来意义上的科学活动。另一方面,从回溯本源的意义上说,科学又的确植根于人类早期的各种活动中,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渐孕育、发展起来。考察这些活动的方方面面,有助于了解科学的起源。

一、原始思维与语言

    在人类意识活动的演化过程中,思维和语言是一同产生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表达原始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是绘画。绘画也是原始语言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同时是表象思维的最直观的形式。在中石器时代以后的遗址中,常常出现简单的图形或涂有颜色的砾石。据考证,这些图形及砾石是用于表达思维和帮助记忆的原始符号,也是后来出现的象形文字的基础。到了新石器晚期,开始出现各种岩画和洞穴壁画,多反映狩猎活动或猛犸象、野马、鹿、羊等野兽。虽然这些画的表现手法很朴素,但从画面上所展示的奔跑中的人群或动物瞬间动作的情况看,它们是对生活场景进行思维加工的产物。显然,绘画是人们将关于外部事物的观察以感性符号及其组合进行表示的形式,体现了从感性认识到表象思维,再到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而形象思维既是艺术的起点,也是抽象思维的基础.从而孕育着哲学以及后来科学的发生;

    另一种可以更充分表达原始思维的形式是有声语言。当人们在分工、协作等交往形式中彼此交流信息时,就产生了最初的语言。同时也标志着人们开始了对象化的思考。对动、植物的命名,就既是创造词汇的过程,也是将实物对象化的过程。例如,在某些现代的原始部落那里.对动、植物的每一个部位都有专门的名称来表示、 从发展卜看,思维不断丰富着语言,语言表达并巩固思维的内容。一开始是简单和间断的声调,与手势或表情结合在—起来进行表达,以后逐步演化成具有确定涵义的音节,再后来是可以说出比较连贯的语句。总的趋势是,涪词的涵义逐渐增加其概括性,而语句则是逐渐增加连贯性和多样性。浯言形式上的丰富,体现了人的认识能力上的进步。但一般说来,原始思维缺乏逻辑性和构造性。这种表象思维虽然距离作为科学思想的工具还很遥远,但却是包括科学在内的—切思想形式的出发点。

    事实上,在这种原始思维及其语言的形式中,也或多或少地包含了认识的成分。据考证,原始人通过长期的有意注意,不仅已经对日月星辰、风雪雷电、山水草木、飞禽走兽等自然现象的运动变化,以及人自身的作息交往、生老病死等情况有着日益确定而明晰的表象和表述,而且也有着原始形式的理解和解释:一切事物的发生或变化都是“自然的”,都是由某种看不见、但普遍起作用的“神秘力量”所支配的,因此都应视为理所当然。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免责申明:天天CAD教程网旨在相互学习交流,是一个完全免费的网站,部分原创作品,欢迎转载,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尽快通知我们!邮箱:qm198794@gmail.com天天CAD教程网湘ICP备17006802号
【回到顶部】